黨史小課堂(九):黃橋決戰
80年前的黃橋決戰,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1940年10月,陳毅、粟裕領導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以7000人(真正的戰斗人員僅5000人)的兵力,戰勝了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裝備精良的3萬之眾,殲滅其1.1萬余人,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這一勝利奠定了蘇北抗戰大局,為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黃橋一戰以軍政并用、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特點馳名中外,不啻為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相配合的成功典范。
1936.12.12
政治軍事雙管齊下
武漢會戰后,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更加困難、更加嚴重的階段。國民黨投降派抬頭,主動與日本講和。親英、美的頑固派妄圖一面抗日,一面反共并在華中開始掀起新的反共浪潮。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出現嚴重危機的情況下,仍然以民族大業為重,堅持團結抗戰,竭力避免大規模內戰爆發。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新四軍在向蘇北發展、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堅持“政治先行、軍事后盾”的原則,對蘇北的頑固勢力又聯合、又斗爭,力求于和,立足于打,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雙管齊下,成功地完成了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在政治上,釆取積極的攻勢行動,努力創建劃區而治、共同抗戰的局面。
1936.12.12
分化瓦解反動聯盟
黃橋決戰前蘇北的政治軍事形勢極為復雜,韓德勤掌握江蘇軍、政、財大權,擁有嫡系主力第89軍、獨立第6旅以及由散兵游勇組成的10個保安旅。他自詡實力雄厚,稱王稱霸,并在蔣介石的指使下堅決反共,是堅定的頑固勢力。處于韓德勤指揮之下的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李長江部是地方實力派,有2萬余人,稅警團陳泰運部有三四千人,深受韓德勤的排擠,與他有難以克服的矛盾;而新四軍所掌握的軍事力量無論是數量上還是武器裝備上都處于劣勢。
在此情況下,新四軍針對不同對象,區別對待:日軍是必打對象;韓德勤是堅定的頑固派,也是斗爭的對象;而李明揚、李長江及陳泰運等人屬于中間派,可成為爭取、團結的對象。由此,新四軍積極貫徹毛澤東“要把敵人營壘中間的一切爭斗、缺口、矛盾,統統收集起來,作為反對當前主要敵人之用”的策略思想,決心充分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團結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頑固派韓德勤,并確定釆取聯李、陳,擊日寇,反頑韓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抗日根據地。1939年秋至1940年春,陳毅以非凡膽識與智慧三進泰州,與駐城國民黨地方派系部隊就聯合抗日談判成功,結成反韓統一戰線,為與頑韓的決戰創造了有利的軍事態勢。后來的事實也證明,爭取“二李”和陳泰運保持中立,是新四軍軍事上成敗的關鍵。在決戰中,由“二李”及陳泰運組成的整個進攻右翼一直保持中立,使韓在軍事上陷入孤立,大大削弱了其軍事進攻力量,從而使新四軍集中兵力去打擊韓的嫡系部隊,創造以少勝多、以劣勝優的奇跡。
1936.12.12
筑牢勝利的銅墻鐵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黃橋決戰期間,人民群眾掀起了支援前線的熱潮,黃橋工抗會組織了400多人的工人糾察隊,負責偵察敵情和維持社會秩序。黃橋及周圍鄉鎮的農抗會組織成千上萬的農民幫助修工事、挖戰壕、筑圩子。黃橋原來只有一個土圍墻,高不過三尺,厚才二尺多,在土墻上挖掩體,土太薄,只好用土堆,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一夜之間工事就修起來了。他們還組織了一批擔架隊,幫助新四軍運送傷員。在黃橋西郊的殷坍鄉有個木匠顧金貴,用家里的木料趕做了6副擔架,并親自趕到黃橋抬擔架,支援黃橋決戰。陳毅在總結黃橋決戰勝利原因時說,黃橋之戰的勝利,不是新四軍幾千人的勝利,而是幾十萬軍民共同戰斗的勝利,這個功勞不應該光記在新四軍身上,而應該記在幾十萬軍民的身上。